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省市重要政策文件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访问量: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江西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8月6日

(此件主动公开)

江西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解决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弱、小、散”的问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提供坚实支撑,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全链发展、生态优先,按照工业化的理念,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聚焦产业化育龙头、规模化建基地、标准化提质量、精细化强加工、网络化畅流通、市场化拓渠道、品牌化增效益、体系化延链条、多元化促开放,集中力量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单项冠军”,加快走出一条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等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到2025年,全省打造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和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以下简称七大产业),市级打造30个左右百亿级优势产业链,县级打造100个十亿级优势产业链;全省培育50个链主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

二、主攻方向

——稻米产业。紧扣“稳产、优供、增效”要求,确保粮食面积、产量稳定,主推1个100万亩以上、5个50万亩以上的优质稻品种,创新研发推出一批富有江西特色的功能米、免洗米、蒸谷米、米粉、米乳、米油、营养代餐等精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万年贡米、鄱阳湖大米、宜春大米、永修香米、井冈山大米、麻姑大米、吉内得大米等稻米品牌,打造一批国标一级、二级稻米。力争到2025年稻米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2家、超10亿元的新增11家,超10亿元的总数达到15家。

——油料产业。聚焦高产量、高出油率、高品质、高抗性、多功能方向,建设千万亩油菜基地和千万亩高产油茶林,开展油菜(油茶)机收品种和机械联合攻关,做大做强油菜的油用、花用、菜用、饲用等多功能利用,引进低温冷榨等先进加工工艺,做深做强精深加工和规模加工,加强饼粕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创建提升油料品牌。力争到2025年油料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0亿元,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1家、超10亿元的新增4家,超10亿元的总数达到5家。

——果蔬产业。主攻优质化、精品化、市场化,加快果蔬适销品种培育、复壮和引进,持续推进设施蔬菜和标准生态果园建设,加大林下蔬菜开发,推进脐橙、甜柚和蜜橘等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果蔬产加销一体化企业,推动形成果蔬品牌价值超100亿的“一市一品”5个、超10亿的“一县一品”20个。力争到2025年果蔬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0亿元,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7家、总数达到10家。

——畜牧产业。按照强生猪、扩牛羊、兴家禽路径,打造生猪优势产区、赣中南肉牛产业集群、赣西山羊、地方优质肉鸡产业集群、全国优质水禽基地,培育富硒禽蛋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化畜禽屠宰加工业,支持腌制、酱卤等传统畜产品加工工艺改造和冷鲜肉、发酵制品、预制(烧烤)肉品等中式以及西式肉制品开发,打造20家覆盖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销售的全产业链大型企业,叫响肉类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省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3500亿元,培育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2家,其中超1000亿元的2家、超50亿元的5家。

——水产产业。围绕创优、创特、创汇推动渔业发展,着力推进百万亩绿色高标准池塘改造行动,加快设施渔业、大水面生态渔业、稻虾、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的创新与推广,大力发展虾蟹、龟鳖、鳅鳝、棘胸蛙等特色水产品,重点培育鳗鱼等出口优势产品,力争到2025年水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300亿元,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1家、超10亿元的新增6家,超10亿元的总数达到8家。

——茶产业。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打好生态、文化、科技牌,主攻名优茶、推广大众茶、开发个性茶、做大出口茶。推动新式茶饮、茶旅融合、文创茶品、拼配出口茶等业态创新。力争到2025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十亿级茶叶领军企业1-2家。

——中药材产业。以组织化、专业化为重点,支持省内外制药、饮片和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合作基地,带动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储运等全过程标准化。加大“三子一壳”等道地中药材和黄精、陈皮、覆盆子、艾草等药食同源中药材开发力度,打造“赣十味”“赣食十味”品牌,做强赣产道地药材,提升中药材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6家、总数达到8家。

三、重点任务

(一)产业化育龙头。通过支持培育、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台账管理、精准支持,推动增量、提质,引导主板上市。创建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构建权责明确、利益联结的组织机制。到2025年,新增超10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7家、总数达到100家,省级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100家,进入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企业达30家,新增3-5家企业在主板上市。(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中医药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以下各项任务,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均为责任主体,不再列出)

(二)规模化建基地。推进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原料车间”。引导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方式,发展订单生产。深入推进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循环种养等绿色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农业。加快物联网、大数据运用,打造数字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及可追溯农产品数量达到6000个,优质稻米、设施蔬菜、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面积分别达1400万亩、200万亩和350万亩,新增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0个、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50个,高产油茶复合经营面积达到100万亩。(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

(三)标准化提质量。依托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原则,加快制修订标准和操作规程,推动有标可依、对标生产、按标管控。推广“龙头+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团体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到2025年,累计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900项,实现重点品种、重点行业、重点环节标准化全覆盖。(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中医药局)

(四)精细化强加工。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全面发展。鼓励企业带动农户建设一批清洗分拣、初制炮制、烘干储藏、预冷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创新发展提取、分离、纯化精深加工,鼓励开发烘焙产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发酵制品,发展1.0版至5.0版全系列预制菜,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鼓励企业与全国食品专业靠前的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运用。到202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中医药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林科院)

(五)网络化畅流通。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依托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推进全省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推行净菜供应、冷链配送等服务。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保障农产品运输渠道畅通。到2025年,建设1-2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改造提升50个左右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新建或改建4000个左右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构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供销联社,省邮政管理局)

(六)市场化拓渠道。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经销商、代理商、采购商。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每县培育1家以上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市场主体。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引导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发展农产品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到2025年,初步构建辐射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电商示范村300个,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900亿元。(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

(七)品牌化增效益。大力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每年认证100个“赣鄱正品”品牌,并建立品牌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支持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引导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奉新猕猴桃、广昌白莲、新余(寻乌、新干)蜜橘、广丰马家柚、赣南蔬菜、江西山茶油、赣南茶油、“四绿一红”等茶叶、崇仁麻鸡、铅山红芽芋、井冈山农产品、鄱阳湖渔业、军山湖水产、湘赣红等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加快构建富硒“1+N+N”的全域、区域、企业品牌体系。到2025年,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个、“赣鄱正品”认证品牌稳定在300个左右,富硒功能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600亿元。(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

(八)体系化延链条。搭建全产业链发展平台,推进“一市一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打造富有特色、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力争培育壮大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左右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新建5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0个左右绿色发展示范区(试点县)。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体系,补齐水稻、油料机械化种植短板。到2025年,涉农县域实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全覆盖,产粮大县、重点乡镇实现机械化育秧中心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到56.48%。(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中医药局)

(九)多元化促合作。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好赣商总会等商会资源,重点对接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重点企业、大型集团,招引一批实力强、活力足的企业来赣投资。加强与农业强省合作,推动市县开展两地农业产业技术、园区建设、企业和改革发展合作。到2025年,年度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实际进资额达到51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

四、支持政策

(一)支持龙头企业。对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且年度增幅超过20%的省内龙头企业,给予当地政府一次性奖励500万元,用于支持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和标准制定。对省内年度实际投资超过10亿元的招商引资企业或重点技改企业,按实际投资额的5‰比例给予当地政府奖励。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符合条件的新增上市企业,按相关规定给予上市奖励。(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金融监管局,省林业局)

(二)支持冷链物流。对列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列入全省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的基地、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流通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和对县级以上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的,给予一定奖补,用于仓容建设、冷链设备购置和改造提升。(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供销联社,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财政厅)

(三)支持品牌培育。对入围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农产品)百强的我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按品牌价值排名顺序给予前10名品牌主体300-600万元奖励,用于品牌宣传和市场开拓;对“赣鄱正品”新认证品牌给予适当奖励,用于品牌打造和提升。(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财政厅)

(四)支持园区建设。聚焦农业七大产业,对农业主导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3亿元以上且年度增幅超过10%的产业强镇,按排名顺序给予前10名一次性奖补500万元,每个产业强镇只能享受一次国家或省级奖补政策;对农业主导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且年度增幅超过10%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按排名顺序给予前10名一次性奖补500万元,每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只能享受一次国家或省级奖补政策。奖补资金用于规模化、标准化基地打造提升和订单基地建设等。(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财政厅)

(五)支持科技创新。对符合条件的“揭榜挂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项目,按相关标准给予支持,用于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对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的农业标准中上升为国标、省标的给予适当补助;对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以上、100万亩以上的农作物主导品种和木本油料主导品种,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的补助,每个品种只能享受一次国家或省级补助。对达到省级A类和B类建设标准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给予一定奖补,用于农机设备购置等。推动食品、生猪产业、现代作物种业、现代家禽种业和油茶产业等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开展“三区”人才科技培训。(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财政厅)

(六)强化金融支持。做优做精“金农易贷”直通专区金融服务,提升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便利度。健全“财农信贷通”工作机制,力争每年撬动银行贷款100亿元左右,总计达到300亿元以上。大力推广“政银担”金融支农模式,做大做强农业信贷担保业务,2023-2025年力争担保户数突破9万户,担保贷款金额达到400亿元。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省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农业巨灾保险试点、小农户特色农业价格(收入)保险试点,提高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在强化金融支持的同时,对各类支农模式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加快风险补偿速度,提升风险补偿效率。(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金融监管局,农行江西省分行,省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

(七)强化用地支持。落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优惠政策,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地方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项目合理用地需求,优先保障种质资源保护、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农机库棚、农事服务中心、育秧中心、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等产业和项目用地需求。省农业农村厅每年年初调度汇总龙头企业用地需求,会商省自然资源厅推动用地政策落实,省发展改革委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我省需中央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的重大项目建议清单,以及单独选址的重大项目建议清单,积极争取国家用地计划指标。(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全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列为省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重要内容。各市、县(区)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并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到具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主体,形成上下贯通、多级联动的推进体系。

(二)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完善教育体系、培训体系、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和科研专家联系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人才制度。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加大引智引才力度,培育壮大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点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乡土人才,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三农”领域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培训,提高“三农”工作干部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能力。

(三)强化上下协同。财政、农业农村、林业、乡村振兴、中医药管理等部门要统筹涉农资金、重点扶持七大产业发展。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要在农业立项审批、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商务、科技、市场监管、地方金融监管、统计等部门要强化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市场培育、金融支农和数据支撑。相关支持政策实施细则由省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另行制定。各设区市要结合当地优势特色,从七大产业中精选几个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出台配套三年行动方案,打造优势产业“单项冠军”。

(四)强化督导考核。省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听取一次专题汇报,对七大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各设区市政府每年向省政府报告七大产业的进展情况。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会同成员单位进行月调度、季通报,将七大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市县通报表扬,对排名靠后的市县通报约谈,对于结果较差的项目,省财政将按规定调减或取消资金安排。


附件:1.农业七大产业综合产值目标任务分解表

     2.重点任务指标分解表


附件1

农业七大产业综合产值目标任务分解表



附件2

重点任务指标分解表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