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向“高”攀登 携手向“新”前行
——在南昌高新区2023年度企业家峰会上的讲话
(2023年3月4日)
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王万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最是一年春好处,扬帆奋进正当时。在这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三月,我们隆重召开南昌高新区2023年度企业家峰会,就是要共同回味不易的2022,展望充满希望的2023,一起拼、一块赢,聚力共创更加美好未来。
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是各种困难和矛盾交织叠加的一年。疫情频发、供应链短缺、极端天气等一系列突发事件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央、省市坚强领导下,高新区与广大企业家肩并肩防控了疫情,手挽手稳住了生产,以知重负重、顽强拼搏的姿态,推动产业发展稳中向好、经济指标持续提升,合力交出了精彩答卷。2022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0.24亿元,增长4.9%,分别高于省市平均增幅0.2个和0.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首个GDP千亿级开发区;园区企业总营收超过6500亿元,同比增长6.4%;园区工业营收达到3313.1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市比重从上年的39%增长至43%以上,接近南昌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进位赶超,跃升至第22位,超越了郑州、石家庄、潍坊三地国家高新区,站稳了“第一方阵”。
(一)这是激流勇进、借势突破的一年。“三年蝶变”行动翻开了高新区转型升级、加速崛起的新篇章,全区上下干大事、创大业的激情更足、活力更强,增添了“高、大、上”的新成色。
产业迈向高水平。我们深耕细作“2+1+2”主导产业,保持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2008.8亿元,同比增长15.6%;规上工业增加值528.2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9个百分点。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供应链、产业链逐步闭环,90%以上的手机一级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二级零部件实现了区内配套及整机生产,产业韧性显著加强。华勤、龙旗、美晨三家ODM龙头企业在全球ODM整机出货量下降3%的大背景下保持两位数增长,拉动园区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同比增长50%,达1.2亿部,占全球移动智能终端ODM出货量的24.5%,占比提升了近9个百分点,实现了“四分天下有其一”。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LED产业持续放量,联创、中微、兆驰等一批行业翘楚企业在硅衬底、高端封装设备、新型显示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了从设备、材料、芯片、封装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在全国LED行业总体产值下降13.2%的大环境下,同比增长81.1%,实现总营收120亿元。晶能光电成长为全球先进的大功率LED光源提供商,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实现了南昌市零的突破。兆驰半导体上榜2022年度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成为LED照明领域全球单体厂房产能最大的芯片供应商。光电及通信产业集群获评江西省2022年五星级产业集群。航空制造产业蓄势待发。中航工业、中国商飞、中航发三大航空央企抢抓国产大飞机战略机遇协同发力,2022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成功举办,集整机研发制造、零部件配套、通航服务于一体的航空制造产业体系加速完善,在昌交付ARJ21国产客机20架,占全年总交付量的60%,产业实现营收215亿元,同比增长13.2%。全球无人机动力系统第一品牌三瑞智能加速发展,天之翔民机配套、沪航零部件、北方联创等军民融合项目相继落地,初教六拿下进入民用航空市场后的首单,军民融合发展展现了新前景。数字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投资100亿元建设千亩“高新数谷”,在数谷“黄金十条”政策的激励下,园区聚集数字产业企业数量突破4000家,3家企业入选“科创中国”新锐企业榜单,占江西省入选企业数的100%,华勤“智慧工厂建设示范项目”等18个项目成功入选省创新营造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斗半匠制作的《中国超级工程》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图书选题,产业发展形成了多点突破、全面起势的良好态势,全区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突破62亿元,占全省总量超过30%。新材料产业老树发新枝,江铜研究院中试基地投入运营,江铜铜箔、江铜产融总部等相继签约落地,普天线缆启动光纤生产二期扩建项目,全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00.5亿元,同比增长6.7%。医药健康产业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拓展了IVD新赛道,与省药监局签订全省首个省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江中药业、金水宝制药、闪亮药业、浩然生物等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济民可信位列2021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第11位,获评“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华安众辉在高频电外科医疗器械领域成长为“隐形冠军”。弘益药业达立通颗粒等一批产品被认定为江西省名牌产品,塞基生物推出全国首家阿尔兹海默症外周血联合检测试剂,全年产业营收超过186.4亿元,同比增长5.3%。
企业实现大发展。江铜集团跻身“世界500强”第176位,首次跃进前200强。双胞胎、江西济民可信、中大控股上榜“民营企业500强”。8家企业工业营收超100亿元(江铜、华勤、中烟、龙旗、美晨、勤胜、洪都、欧菲系),16家企业工业营收超10亿元,107家企业工业营收超1亿元。这些企业累计实现营收3255.3亿元,占园区工业营收的98.3%,彰显了骨干企业的硬核担当。长天光电、众加利、瑞济生物、普天线缆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赛道,成为行业的领航者、标准的制定者,在自己的领域内演绎着精彩和传奇。联益光学、双胞胎、泰豪军工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2022年江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占全省的30%和全市的100%。诺客环境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迅特通讯入选种子独角兽企业,软云科技等15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中科九峰等8家企业入选潜在瞪羚企业,25家企业入选全省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榜单,较去年同比增长47%,占全市一半。2022年全区净增市场主体超1万家,同比增长26%,规模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594.5亿元,增长12.9%,拉升全区规模工业营收增幅1.3个百分点,为高新区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项目招引上台阶。深入推进招商体制专业化改革,以“投行专业、蚂蟥精神”为标准,组建六大产业发展专班和高新招商集团。全年新签约重大项目126个,签约投资总额超916亿元,其中“152”项目8个。3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3亿元,20个省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99亿元,全部超额完成投资计划。37个项目顺利投产,斗半匠、电建集团、中彦、嘉鼎等10个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跑出了“高新速度”。华勤千亿产业基地投产运营,千亿配套产业基地、千亿品牌物流结算中心加速成形,产业生态持续完善。“非洲之王”传音控股与高新区成功牵手,布局年产2500万台智能手机项目,带动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向上游品牌厂商持续延伸。华润微MEMS产业园加快推进,将建成集研发、设计、生产于一体的MEMS晶圆生产平台,成为国内重要的晶圆生产基地。兆驰晶显3000条小间距LED显示封装及模组生产线达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显示生产基地。中国商飞第二飞机制造中心、民机试飞基地相继落地航空城,一个个项目的成功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这是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的一年。我们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引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持续为企业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我区研发投入强度达5.42%,较上年同期提升1.09个百分点,是省、市平均水平的3.2倍和2.8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76.6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2.4%,较上年增加8.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2.9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4.8%,较上年增加7.6个百分点。
创新主体加速成长。我们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出台《南昌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奖励办法》,建立企业培育“辅导员、联络员”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场地、房租等政策支持。全年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733家,高新技术企业622家。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5家,占全市的27%。在全市率先实施、率先完成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49家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其中19家获批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36家获批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特别是华勤图灵研究院,研发人员增加至2500人,研发投入接近25亿元,助推产品增加值率由5%增加至17%。联创电子、晶能光电获批第29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达到16家,占全市的40%、全省的15%。
创新平台高能运行。江西省首个省级实验室——南昌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综合论证。北大南昌研究院与江铜、华勤等企业,北航江西研究院与联创宏声、三瑞科技等企业,中科院协同研究院与川奇、弘益药业等企业合作共建科创平台,携手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硅基中心半导体照明技术、北航研究院国内首台6轴5联动数控激光刻型装备、联创超导世界首台高温超导直流感应加热设备上榜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中微MOCVD设备开发及应用、合力泰应用于智能终端的全面屏模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入选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创新人才持续聚集。全速推动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核心区一期落户项目41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44人,其中院士3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435个,完成预定目标的145%,获得科技部书面致谢。推动江西财经大学等20余所院校与欧菲光等重点企业构建定向人才培育合作机制,打造全省首个“产教融合”示范区。前不久欧菲光还提供了价值100万元的设备与江西科技学院合作成立了光电产业学院,每年可为企业培养300名适用人才。目前全区技能人才总数达1.5万人,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54.5%。组织20余家重点企业赴10余所院校开展专场宣讲153场,招引意向就业大学生及技能人才近2.6万人,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底座。
(三)这是美潮汇聚、品质蝶变的一年。“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城市的品质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我们坚持用户思维,站在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角度,努力聚集“美”“潮”元素和优质生活配套,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美在生态环境颜值高。“一江相临、四湖相间”是高新区独特的生态优势,我们在鄱阳湖畔建设了1000亩五星白鹤保护小区,从“为鸟留食”到“为鸟留水”,不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3000余只白鹤在此过冬,占全球总数近四分之三,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十里香樟路慢行廊道为多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及鄱阳湖生态马拉松提供了环境优美的场地。千鹤文化村、一体化观鹤长廊等相继开放,五星白鹤小镇看点越来越多、品牌越来越响,游客纷至沓来,成功入选文旅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瑶湖郊野森林公园(省级湿地公园)、艾溪湖湿地公园让人流连忘返,鱼尾洲公园更是荣获AZ Awards 2022年度最佳景观设计大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旅游休闲体验。再加上17公里的环艾溪湖绿道和无数大大小小的生态绿地,形成了“推窗见绿、出门赏景”的园林城市生态,园区绿地率达到41.7%,被科技部火炬中心领导盛赞为全国最美高新区。前不久就有网友发现热门电视剧《狂飙》主演张颂文曾经在微博中分享了在艾溪湖打卡的经历,表示很幸运遇见了艾溪湖,侧面反映出“最美高新”的圈粉能力越来越强。
潮在娱乐生活潮流范。产城融合加速推进,FUN青春市集、华天夜市等时尚新地标和艾溪里、瑶湖里、华勤里、阳门里等美食文化街先后投入运营,打造了艾溪湖美书馆、高新区图书馆等一批“网红打卡地”,艾溪湖美书馆荣获中宣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年度最美书店”称号,人才分馆、佳海分馆、兆驰分馆等6家“孺子书房”先后开张,企业文化的“精神粮仓”更加丰厚。
优在生活配套高品质。以“步行15分钟”为半径,精心打造了医疗、教育便民服务圈。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肿瘤医院三家三甲医院正在加快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有“医”靠。引进建设了江西师大附中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名校全域覆盖,中考成绩优秀率提高了3.73个百分点,跃升至南昌市第二,人民群众对高新教育的满意度不断增加。近期出台了《名师引进工作方案》,加大了引名师、育英才的力度,最新一批57位在全省范围精挑细选的教育名师将加盟高新,为优质教育的扩容提质再次按下“快进键”。
(四)这是精诚团结、暖心动情的一年。为了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我们坚持乙方思维,落实创业创新创强“全生命周期”服务,倾情倾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普惠企业的阳光更加灿烂、雨露更加丰沛。
创业更有温度。以方便快捷服务企业为准绳,设立“办不成事兜底办”专窗和数字审批服务专窗,形成了贯通市区镇村(社区)四级联办的“15分钟办事服务圈”,1000余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388项事项和场景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审批耗时从平均3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高新事、高兴办”的品牌越来越响。全面畅通政策兑现便利化通道,为2万户市场主体落实退税50.62亿元,拨付兑现产业扶持资金12.56亿元,实现了惠企纾困政策应享尽享。帮扶企业充分运用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需求100亿元。公安分局设立的“华勤警务室”被评为“南昌市政法十大暖心工程”。检察院创新组建硕士检察官服务团,与工商联共建的沟通机制入选全国工商联、最高检发布的100对工商联与检察机关沟通联系机制典型案例。法院设立企业绿色通道,一站式办理涉企案件,连续多年追踪线索,帮助企业追回货款830万元,践行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郑重承诺。
创新更有保障。深化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扎实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完善企业创新评价和积分应用制度,为创新企业精准画像,为243家企业提供超过60亿元授信额度,实际贷款金额达到28亿元。将保护知识产权视为呵护创新主体的重要一环,推进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机制,形成招商部门牵头,市场监管、公、检、法等部门协同的联合办案制度,建立专利快速授权、确权、维权和协同保护“绿色通道”,全年预计新增发明专利超1000件,同比增长近50%。
创强更有力度。率先推出“一企一策、一企一方案、一企一专班”的“三个一”工作法,与江铜、联创电子等22家重点骨干企业谈心交心,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从发展空间、项目配套、技术升级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个性化配套支持,定制产业倍增协同行动方案,推动“老树发新芽”。举办了18场“高新下午茶”“创强解题会”等政企“零距离”沟通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企业家、行业专家、科技人才等面对面、品清茶、谋发展,更精准、高效地解决企业诉求,诞生了很多供需匹配、一拍即合的佳话。比如,驰宇光电资金短缺、场地不足,我们就为企业联系银行和基金公司,协助融资,一企一策给予租赁政策补贴,帮助企业攻克产能倍增“拦路虎”,实现翻番增长。创造性开展“暖心护企大走访”,对近5万家市场主体开展全覆盖走访,办结各类意见建议和诉求1595条。积极协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上市,7家企业完成股改,6家企业完成辅导备案,5家企业在四板挂牌展示,58家企业进入后备库,重点企业上市步伐越来越快。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我们携手并进、共度时艰,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也一起收获了感动、坚定了信心。疫情期间,我们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率先设立企业疫情防控工作专班,部门与企业一道想办法,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免费为200余家重点企业和5万多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420万余人次,设立货车营地,协调解决物流问题450多起,在疫情最紧要关头也坚决顶住风险和压力,保障重大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供应畅通,为“不停工、不停产”创造条件,真正践行了“让企业家放心投资”的承诺。广大企业在信息共享、资金融通、技术合作、市场开拓等方面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抱团抵御市场风险,企业不关停、职工不下岗,全年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超过4万人,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金域、迪安诊断、艾迪康等一批医学检测服务机构夜以继日扑在核酸检测一线,高峰期每天检测量超过8.5万管,占全市检测规模超过20%,为高新区乃至南昌市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努力,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实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双胞胎集团、济民可信、恒大高新等更多企业心怀民生大爱、践行社会责任,在疫情防控、医学研究、校园公益等领域慷慨解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随着疫情管控逐步放开,利好因素越来越多,经济动能将全面恢复、全面激活。新年上班后第一天,省委书记尹弘同志就来南昌高新区走访调研企业并召开座谈会,指出南昌高新区作为全省开发区发展的“龙头”,要始终集聚高新产业,打造更加灵活的制度机制,同时要当好“保姆”和“服务员”,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我理解,这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开发区工作的高度重视,更凸显了对南昌高新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特殊关怀。近期,省里出台了“巩固提升经济28条”,市里出台了“实干奋进拼经济26条”等,政策持续“加码”,释放了扩内需、扶实体、增动能、优服务、激活力等强烈信号。高新区也跟进出台了人才购房补贴、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及“五上”企业梯度培育等政策,从空间、技术、资本、市场、人才、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赋能。
各位企业家,在此,我向大家郑重承诺,高新区党工委、管委将把为企业和企业家做好服务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帮企业解难、助企业发展,一如既往当好企业决胜市场的最强后盾。同时,也希望各位企业家多给政府出“题目”、提建议,发出最真实的声音。高新区将“沉浸式”顶格倾听,“代入式”顶格协调,“延伸式”顶格服务,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我们也欢迎广大企业围绕供应链、产业链、朋友圈进行系统梳理,把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名单交给我们。高新区的六大产业发展专班将以“蚂蟥精神、投行专业”盯紧这些企业,加大对接力度,争取落地,把“外地客户”变为“园区企业”,让“上下游”配套变成“上下楼邻居”,降低你们的运输成本、沟通成本,助推生产高效运行,提升大家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大家抢占市场的先机。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营造“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发展氛围,与大家一起“同船划桨”,共同奔赴合作共赢的“星辰大海”!
谢谢大家!